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路德宗的传统主
原创真读书中拉智讯收录于话题#活动32个
▲西安外国语大学李海莹制作
时间:年5月9日(周日)15:00-17:00
精读文本:[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第二、三章
主持人:谭道明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拉美所)
领读人:肖宇助理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拉美所)
腾讯会议号:
参加者请事先精读过文本,积极参加讨论!
主持人: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是我们读书会的第51期。欢迎大家继续参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今天是第二期,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今天请到的领读人是社科院拉美所的肖宇老师,我的同事。她毕业于美国的匹斯堡大学政治科学专业。
我们知道,韦伯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这本书,与美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家庭等原因,韦伯患上一个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失眠、神经质,长达五年,备受煎熬,只能从海德堡大学办理了停职休养,乃至辞去教授职位。年起,他游历了英格兰、苏格兰、比利时、意大利和美国。在美国期间,应邀在圣路易斯大学讲坛演讲,并远至俄克拉荷马和新奥尔良参观访问。北美新教徒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在美国社会经济组织中表现出的进取精神,给韦伯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写作《新教伦理》这本书第二部分的感性素材(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商务版,P.10)。韦伯在美国找到了一个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
韦伯去世后,他在德国的影响是受到纳粹压制的。二战后,韦伯的著作被美国学者译成英文,美国兴起了“韦伯热”,这股热潮传导回了韦伯的祖国德国,联邦德国于是发生了“韦伯的复兴运动”。我们读到的阎克文老师译本,就是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的。
肖宇博士在美国生活学习多年,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她研究的是拉丁美洲的政党制度和政治行为,发表了不少中外文的论文,现在在社科院拉美所政治室工作。今天下午,我们就有请肖宇老师来给我们领读韦伯《新教伦理》的第二章和第三章。
领读人:谢谢谭老师的介绍。谭老师刚刚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正如谭老师所说的,韦伯的这本书在内容上很大程度是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关联的。我确实在美国待过很多年,但对于新教的理解也比较粗浅,这次也是 次这么细致地精读这本书。在接下来的领读过程中,如果有疏漏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出。
今天我主要领读的内容是这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两章都还属于 部分,还是在提出问题。韦伯这本书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到底是谁的精神子嗣,或者说,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是什么?
第二章主要是围绕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展开的,主要阐释“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定义在这一章其实比较分散,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抽出几个因素。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资本增殖不再是一个人发迹的手段,而成为了目的本身;每个人都有义务忠于并精于某种天职;赚钱不再是个人获得名誉或者权力的手段,而是变成了一个目的。这种精神就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
第三章主要内容是介绍路德的天职观。我们都说资本主义精神是个人要有义务忠于并精于某种天职。那么,天职是什么意思呢?第三章介绍的是路德宗的天职观。天职的现代含义最早出现在路德的《圣经》译本里,后来才有加尔文宗对于天职观念的发展。第三章除了追溯天职观的起源外,还分析了路德宗对天职的理解。韦伯认为,路德宗的天职观还是一种传统主义的观念。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讨论什么叫传统主义观念,它和资本主义精神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是一种新型的伦理道德。第三章的结论是,路德宗本身是不能推动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如果我们想研究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还是得从加尔文宗和其他新教教派来入手。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主要内容。然后下面我们就开始对第二章的文本进行梳理。
第二章论证结构
从论证结构上看,第二章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韦伯首先是讨论怎么来定义资本主义精神。针对这样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他进行了一个分析。他提出,资本主义精神其实是一个历史概念,我们不能用某些抽象的分析方法来定义,只能从具体的历史现实中去找案例,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地下这个定义。第二部分是基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的一个建国之父——的论述,提出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临时描述。因为资本主义精神需要在讨论中慢慢定义,所以韦伯开始只给了一个暂时性的描述,后面他又有一些更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韦伯简要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第四部分,他提出了其实是整本书的一个核心问题——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是怎么起源的?他着重强调,这种精神肯定是要遭到传统主义反对的。这一章里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精神和传统主义之间是有一个矛盾的。第五部分,韦伯接着又说明了什么是传统主义?传统主义在劳动者和企业家身上分别意味着什么?这一章的 一部分,他又回到了开始那个问题——资本主义精神到底是怎么来的?韦伯反驳了一些解释。在这一章他其实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全书的问题,但是他经常会回到这个问题。以上就是本章的一个基本论证结构。
第二章 部分
我们首先来看 部分,怎么来定义资本主义精神?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说比较抽象,但我觉得像做社会科学的同事和书友们,也可能从中获得一些灵感。韦伯是这样认为的,他说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意义只在历史中的真实的个体身上体现,我们不能用“属加种差”的这种方式来定义。“属加种差”是什么定义方式?比如说,数学中,我们对矩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这是一个典型的“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首先,矩形属于平行四边形这个“属”,有一个角是直角是这个“种差”,属加上种差,我们就得到了矩形这个概念。但是作为历史概念的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很多的社会科学的概念,其实是在历史中存在的,我们很难用这种方式来做定义,这样的概念应该怎么定义呢?
韦伯认为,应该先去分析历史现实,找到相对应的一些要素,然后再对这些要素进行组合,才能为这些概念下定义。比如说,我们读书会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前读到的《什么是民粹主义?》这本书,我们要定义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也属于这样一种历史概念,该书的作者在定义民粹主义的时候,还是要找到很多历史或者现实中的例子,然后从其中提取要素,进行组合,才能定义民粹主义。
韦伯提出,资本主义精神本身就是这样,不能拍脑门下定义,只能去分析历史现实。这里边有一个逻辑:因为我们研究这些概念也不是为了得到某个公式,而是为了去理解历史现实中,这些现象之间的关联,所以你下一个抽象的定义可能也没有什么价值。你必须在历史中下定义,然后在经验中去找这些历史现象的关联。所以这是开篇的一个方法论的讨论,解释他是怎么下定义的。
第二章第二部分
韦伯是怎么开始下定义的呢?他是基于富兰克林的论述来下这个定义的。这里也体现韦伯非常严谨,他解释了为什么选富兰克林的论述。因为富兰克林的论述既表述了这种精神,又不涉及宗教因素。因为我们想去了解,宗教和资本主义精神有没有什么关联,如果我们下定义的时候就带着宗教因素的话,这种关联就是内生的了,我们就没办法去比较宗教和资本主义精神这两个现象了。所以他在开始的时候,非常有意识地选择了富兰克林的论述,因为这是比较世俗化的论述。这还是方法论上的讨论。实质上,富兰克林的伦理观是什么呢?韦伯对富兰克林伦理观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对富兰克林来说,资本增殖不再是一种发迹手段,而成为了目的本身。而个体对于资本增殖负有责任。这种精神气质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或者东方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的资本主义里都缺乏这种精神气质。
当时欧洲的一些抱有传统主义观念的人,可能就会把富兰克林的道德观理解为一种享乐主义,就是说他赚钱都是有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享乐。或者比如说,他说人要诚实守信,因为这样有利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个人享乐。但韦伯在这里就对这些都进行了否定,他说这些理解都是对富兰克林的一种误解。富兰克林所推崇的至善是要多多地赚钱,但他不是出于利己的目的,他明确写道,个人应该避免本能的生活享乐。
那为什么赚钱呢?对于富兰克林来说,赚钱是一个人美德和精于某种天职的能力的一种表现。赚钱本身是目的,它表现了个人的一个美德和精于天职的这种能力,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幸福主义或者享乐主义的观念。
推而广之,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社会伦理的核心就是,个人要尽到天职的义务,不管这个职业是什么,不管它需要的是运用你的能力,还是运用你的物质财产来作为资本,你都要尽到义务。韦伯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核心。这样一来,他基本就给资本主义精神做了一个临时的定义。
第二章第三部分
基于这个定义,他说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必然同时存在的。首先,资本主义精神是可以先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20世纪初的时候,资本主义企业的存续已经不依赖企业家和工人去有意识地奉行这种伦理观,这种要精于或者忠于天职的伦理观,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形成规模了,资本主义已经占据支配地位了,形成一种体制了,不再需要这种精神作为支撑。个体在这种资本主义大环境里边也没有其他的选项,只能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去从事这些工作,不需要有资本主义精神。这一部分是比较简略的,所以我这里也没有特别展开它。
第二章第四部分
那问题就来了,这种精神是怎么起源的呢?韦伯经常反反复复地回到这个问题。朴素的唯物史观是持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精神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韦伯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他认为,是资本主义精神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逻辑是反过来的。
他作为社会科学家,提出一个论点需要论据支持。他的论据就是,在美国新英格兰的各州,资本主义精神是先于当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新英格兰的文化主要是受早期的殖民者,主要是一些传教士和神学院的毕业生的思想的影响。是这些文化使得新英格兰各州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比相邻的其他州和南方的各州更好。这一点说明了,在新英格兰的这些州,资本主义精神是先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而且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和朴素的唯物史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韦伯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我们要看当时的历史环境。当时的历史环境就涉及到资本主义精神与古代和中世纪伦理观的一种斗争。资本主义精神本身是一种伦理观,它和传统的伦理观是很不一致的,当时传统的伦理观是要批判资本主义精神的,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贪婪的,是毫无自尊的。我们要研究的是,在这种斗争中,资本主义精神是怎么战胜传统主义观念的?
第二章第五部分
在讲怎么战胜之前,韦伯又介绍了传统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和资本主义精神类似,传统主义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的抽象方式去定义,只能在历史案例中去找相关的要素。韦伯是怎么找的呢?他分别分析了传统主义在劳动者阶层和在企业家阶层分别意味着什么。通过韦伯的这种分析,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精神在劳动者阶层和在企业家阶层都分别代表着什么。
首先,在劳动者身上的传统主义有什么表现呢?这些劳动者心里想的是不想挣很多的钱,钱挣到足够满足生活的需求就够了,挣得多还不如干的少。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使用计件工资的方式,你每收割一亩给你多少钱。就像今天做科研,你每发一篇论文给你多少钱。资本家他有的时候想通过提高单价、提高计件工资来提高生产率,但他遇到一个什么后果呢?劳动生产率不升反降了。为什么呢?书里有个例子,比如,提高工资前,你收割一亩给你1马克,然后工人平均每天就能收割2.5亩,他一天就能挣2.5马克。现在,资本家把工资从1马克提高到1.25马克,但工人他不想多干活,他就想每天挣2.5马克。他每天就从收割2.5英亩,减到了2英亩。
资本家调动不了工人的积极性。他不想多挣钱,他就想少干点,这就是一种传统主义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提高计件工资其实是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因为现在的人们其实是想多挣钱的,但当时从传统的观念里边他不想多挣钱。这个就是劳动者身上的传统主义。
然后韦伯就说了,面对这样一些抱着传统主义的劳动者,资本主义能不能靠降低工资来发展呢?长期以来,当时的社会也都认为,人们是因为穷才去劳动,只要一直穷,人们就会一直劳动。韦伯反驳说,这样的模式只能让资本主义有一个量上的发展,如果资本主义经济要实现质的进步,它是不能依靠降低工资的。他给了两个理由。首先,工资低到不能满足劳动者生理需要时,会降低劳动效率。体力好的工人需求也高,需要的工资也高。第二,当你需要技术工人或者是能专注、有创新精神的工人的时候,你也不能靠降低他们的工资这种办法。所以,资本主义要有质的发展,是不能依靠降工资的方法的。
怎么解决?韦伯认为, 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劳动者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把劳动当成天职。但这种思想不可能天然产生,只能是教育的结果。问题就来了,那是谁教育的结果?韦伯说,资本主义精神战胜传统主义需要一个同盟,这个同盟就是宗教教育。他举个例子,在女工身上,尤其是未婚的女工,她们经常不能也不愿意去学新技术,提高计件工资的办法也没有用。但是有虔信派宗教背景的女工往往会表现的更好。这些人往往有非常好的教育机会,然后能够专心致志、职业责任感也强,她们也会计算怎么获得高收入。她们个人生活方面也是冷静、自制、节俭,具有美德。而这些品德和能力共同构成了她们把劳动作为天职义务的基础。虔信派和资本主义精神中间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在这里我们只是看到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宗教背景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因系是怎么样的?在这里韦伯没有展开讨论,因为整本书都是关于这个的。我们现在理解了传统主义在劳动者身上有什么体现,那韦伯下面接着分析了传统主义在企业家身上是怎么体现的。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韦伯首先澄清了,资本主义组织形式和资本主义精神其实是两件事儿。它们虽然有相关性,但是不一定互为必要条件,可以独立存在。听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具体来说,就是有的人,比如说像富兰克林,他有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他自己的企业其实是一个传统工厂,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一个组织形式。另外,欧洲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家,或者东方的一些资本主义企业家,这些人的工厂是有一个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形式,但是这些人本身没有资本主义精神。这两个东西是相关的,可能是能相互促进,但不是必然的关系。他为什么要说这个?他就想举下面这个例子,传统家庭包工制的瓦解。他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传统主义企业家。这些传统的家庭包工制具有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但是这些企业家本身是传统的,还不具备资本主义精神。
下面韦伯对于传统包工制革新前和革新后的模式进行了对比。传统的包工制的运营模式就是,农民他自己去自产原料,自制布料,然后他们再到城镇去找这些雇主。雇主对这些布料进行质量鉴定,按价格收布料。之后,中间人来找雇主订货,由中间人再去卖给终端消费者。传统包工制就是这样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经营时间很短,每天只要工作5到6个小时,这些企业家挣钱也不多,行业内的竞争也不激烈。但这种传统包工制它是具有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的,就是说它首先是商业活动,其中的资本也在反复的周转,也有理性的簿记。但这些企业家的精神气质还是传统主义的,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利润率,他们招揽顾客的办法等等。
革新后会产生一种新模式。一些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对这些传统的包工制进行了改革。在这种新模式里面,企业家是自己去挑选织工,并且监督他们劳动,这个过程就使这些原来是农民的劳动者转变成了工人。然后,企业家又不再把布料卖给中间人。他直接去接触终端消费者,主动去招揽顾客。这个企业家还会调整产品质量来迎合顾客,并且引进廉价多销的原则。这种新模式的特点就是它比过去的模式更为理性化,但是竞争也更激烈,出现了优胜劣汰。传统的那些企业会因为竞争不过这些新的企业而被淘汰。在新企业中,已经不存在闲适自在的生活,转而变成无情的节俭。企业家积累的财富也都用来再投资,而不用于消费。韦伯认为,这些革新者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这些人往往是有坚强的性格,而且有美德,包括稳健节制,诚实可信,全力以赴,而且还有能力,善于计算,机敏精明,有远见,有行动力。整个革新过程——也就是包工制瓦解——的动力,不是经济的,不是有大规模的资本涌入,它其实是精神上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促使诱发了包工制的瓦解。
韦伯总结说资本主义精神它会创造资本和货币来实现自身的目的,但资本和货币反过来不一定能产生资本主义精神。这又回过来在跟朴素的唯物史观进行对话,也就是说,不是经济基础在决定上层建筑,而是这些思想本身,这个观念本身,在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核心还是要理解企业家身上的这种传统主义:他不是很想挣钱,他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这些都被资本主义精神打破了。
第二章第六部分
又回到这个问题:这种精神,包括在劳动者身上和在企业家身上都有体现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怎么起源的呢?韦伯先介绍了当时人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在20世纪初,他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人们不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和宗教有什么关系,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完全可以用世俗的因素来解释的。这些革新者,这些拥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们,他们的共同点是有自由的开明精神。他们之所以不间断的工作,是因为那是一种习惯。有一部分企业家也是希望凭借这些财富去获得权力和声誉。这些精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最能适应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需要有什么宗教力量,就可以有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反驳说,这些世俗的原因其实是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了支配地位之后才成立的,人已经无处可逃的时候,这些因素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原因。但是,在资本主义还没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的时候,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精神作为道德支撑,可能资本主义无法取得现在的这种支配地位,而没有宗教力量的话,可能资本主义精神也不会成为主流道德。所以,因果链应该是,宗教力量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主流道德,资本主义精神进而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这是韦伯的一个论点。
关于是什么使得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了主流道德,韦伯反驳了两种解释。首先,朴素的唯物史观认为,是经济决定了思想,是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有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韦伯举了两个例子来反驳,他对比了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和18世纪的宾夕法尼亚。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在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很发达的,但当时人们的观念是没转变过来的,还是认为盈利是不道德的。但是在18世纪的宾夕法尼亚,虽然商业是不发达的,但当时的人们,包括富兰克林,他们认为盈利是天职,是道德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没有资本主义的时候,也是可以有资本主义精神的,而在有了资本主义之后,也不一定有资本主义精神。它们的关系不像朴素唯物史观说的那么简单。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理性主义发展的一部分。韦伯也表示反对。他同意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的理性主义,让生产过程服从科学,摆脱人体的局限,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他认为,理性主义它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其实是不同步的。它在私法领域里面的发展是远远早于其他领域的,罗马法就反映了私法的理性主义。不同步就导致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经济领域的理性主义,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产生。这是韦伯对第二种解释的反驳。
如果这两种都不成立,资本主义精神是怎么来的呢?现代资本主义是一种理性化,但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就是资本主义精神,是以多赚钱为目的的。以多赚钱为目的,从幸福主义角度来看是无理性的,它不是以你的幸福为目的。有的时候为了赚钱,可能你生活的并不那么舒适,你需要节制节俭,然后把盈余用来再投资。这种无理性的文化是从哪来的?
这一章主要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含义, 还是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精神是怎么来的?
第三章论证结构
现在我们看第三章。第三章比较短,只有10页,结构也相对比较清晰。首先,韦伯解释了天职的现代含义。第二部分,他描述了天职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路德生平的不同时期,他对天职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三部分,韦伯分析了路德天职观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对于资本主义精神有什么意义。第四部分,他引入了加尔文宗的伦理观,把它和路德宗的天职观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有什么差异。 ,他介绍了后面的一个研究任务。
第三章 部分
首先,天职这个概念是一个宗教的概念,指的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它在天主教和古代民族中都不存在,只在新教民族中才延续使用,一直到现在。天职首次以现代含义使用是在路德《圣经》的译本中的《便西拉智训》。韦伯他在写的时候,也是没有做严格的考据,可能大家考证天职概念的时候会和韦伯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韦伯认为,天职 次使用是在路德《圣经》译本里。
天职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也蕴含着一种新的观念。个人的道德活动的 形式是履行尘世事务的责任。这个观念是很有力的。为什么?它相当于为世俗活动,为我们日常的活动,赋予了宗教意义。在天主教的话语体系里面不是这样的。令上帝满意的 生活方式是履行个人在尘世的义务,而不是天主教所认为的,通过在修道院的禁欲主义生活来超越世俗的道德。
第三章第二部分
这个天职的观念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呢?在路德作为宗教改革家的初期,他还只是认为世俗活动是肉体的事情。它虽然是上帝的意志,但是和吃饭喝水一样,在道德上是中性的,不好不坏。你每天做工作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的。但是,随着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的发展,天职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因为在修道院的这种禁欲主义生活失去了使人在上帝面前称义的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人他在修道院生活并不能使他一定被拯救。而放弃现世的责任,其实是自私的,是在逃避尘世的义务。履行你的天职,做好尘世的工作,则是一个博爱的表现。所以,这个天职观和路德的整个宗教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之后,路德的天职观念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履行天职的责任成了能够让上帝满意的 生活方式,其他方式都不如履行好尘世的责任。任何正当的天职,世界所有的职业,在上帝看来都具有完全平等的价值。
第三章第三部分
介绍完天职的概念和路德关于天职的思想发展脉络之后,韦伯又分析了一下路德天职观的实际意义。首先,要承认路德的天职观为世俗活动进行了道德辩护,这和之前的观念都是很不相同的,但这种辩护对于资本主义精神有什么影响呢?当时大家对此都不清楚。韦伯认为,路德不具有资本主义精神。在路德自己的表达里,他反对高利贷和任何形式的利息。
韦伯认为,路德的天职观本质上是传统主义的。他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路德是传统主义者?
首先,路德的天职观来自《圣经》,但《圣经》本身是有传统主义倾向的。韦伯简要评论了《圣经》中的几部分。比如说,《旧约》里鼓励安分守己,不追求物质利益,让那些不信神的人去追求物质利益;耶稣形象又是非常纯洁,拒斥尘世的; ,在《新约》中,这些基督徒都满怀着对末世的渴望,期待上帝审判快快到来,人只需要安于本分,不需要去努力做什么,只要把手头上的事做好,等待主的降临就可以了。所以,整个《圣经》里面的内容是倾向于传统主义观念的。这是路德天职观的来源,这导致了路德的天职观更倾向于传统主义观念。
其次,路德本身也有这样的思想。他早期认为,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得救,但是逐利是缺乏天恩的表现,而且逐利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所以应该被谴责。他后期的观念有所改变,认为人的职业是在履行神指派的责任,但人应该 地安于现状,安于现状就相当于服从上帝的意志。这种观念是一个特别安分守己的观念。对于人们的影响是人们要服从权威,安于现状。这种正统的路德宗的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之前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精神它要求的是一种奋斗创新的精神。路德宗的天职观里面不鼓励突破现实的创新活动,所以它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
第三章第四部分
既然路德的天职观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就引入了加尔文宗的伦理观,并和路德宗进行了对比。韦伯还是强调了路德对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加尔文宗,路德的影响也不会持久。
加尔文宗的伦理观是什么?加尔文宗将尘世生活看作一项上帝指派的任务,韦伯在这里没有展开说它跟路德或者天主教具体有什么不同,他只是强调加尔文宗和路德宗、天主教都不同。至于差异的基础是什么,韦伯认为,它不是英国和德国国民性有什么差异,就是宗教本身的教义的差异。韦伯的论点是加尔文宗的伦理观和资本主义精神关系更为紧密。这部分也是比较简略的,它的展开在本书的第二部分。
第三章第五部分
这一章的 一部分,韦伯介绍了我们要怎么研究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问题,那就是要以加尔文宗和其他新教教派为起点,研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他明确提到了两个“不研究”。首先,这本书不打算全面评价宗教改革观念,他只研究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相关的这些方面。他的另一个“不研究”是他不想证明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宗教改革的结果,或者说资本主义是宗教改革的产物。他认为,有很多历史原因共同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不是说只有宗教改革就够了。
韦伯又解释了他的研究问题。首先,他要研究的是宗教力量是否以及什么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精神质的形成和在全世界范围量的传播。他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哪些方面可以到宗教观念里去溯源。这种澄清也表现了韦伯的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就是说他的这个研究是有局限的。第三章内容这里给大家介绍完了。
我的问题
,就是我自己读书过后的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精神在今天的这些工业化社会中都非常普遍,但奉行这些精神的个体不一定是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有些国家可能就从来没有这种新教文化。那是不是还有别的伦理观念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普及呢?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唯物史观其实也在强调说,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马克思和韦伯的观念真的是对立不可调和的吗? ,谢谢大家!
问答环节
问
mm:马克思与韦伯的关系是什么?上一期讲过一些,老师们可以再讲一讲。
答
肖宇:我对马克思的理论其实理解的不够深入。按照我的理解,韦伯一直针对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只强调单方面的因果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的语言来讲,韦伯想证明,上层建筑包括资本主义精神这个观念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韦伯比较谨慎,他没说过精神决定物质,他只说两者存在相关性。韦伯的这种观点你不太容易反驳。因为他强调的是,A促进了B,而不是A决定了B,不是说有A一定有B。总体上看,我认为,韦伯其实是对朴素的唯物史观进行了一种补充。
谭道明:我同意肖宇老师所说的,韦伯与马克思之间的观点是可以互补的,或者说韦伯试图在解决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下一本要精读的书是《资本论》。资本家孜孜不倦的计算,投入多少资本,购买多少劳动力,生产多少产品,得到多少盈利,它体现就是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由此指出要打破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韦伯呢,就沿着马克思的思考往上游去思考,他没有往下游去思考。韦伯问的是:资本家头脑里的钱生钱、利生利的观念,又高度的禁欲,这样一种精神是从哪里来的?韦伯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精神是西方所特有的,而且在西方宗教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尤其是新教中的加尔文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个选择的亲和性关系。
马克思与韦伯不同之处也比较明显,二人对人类的未来持有相反的态度。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他对未来是乐观的,人类必将打破剥削制度,会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人打碎了所有被加诸身上的所有锁链,最终出现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对现代性的未来是悲观的,理性化的最终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铁笼子(ironcage)里面,或者说坚壳里面,越挣扎束缚越紧,动弹不得。在《新教伦理》这本书的末尾,韦伯说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说了一段非常唯美也非常令人费解的话:“没有人知道未来谁将生活在铁笼之中,没有人知道在这惊人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有人知道那些老观念和旧理想会不会又一次伟大的新生,甚至没有人知道会不会出现被痉挛性妄自尊大所美化了的机械麻木。”他说:在这个时候,“专家已没有精神,纵欲者也没有心肝,但这具躯壳却在幻想着自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水准。”
问
苏灵晗:在韦伯观点的基础上,能不能说现在社会的金融投机、泡沫,是对理性资本主义精神及其道德准则的反叛,而周期性经济危机正应证了韦伯“自觉接受这些道德箴言是当今资本主义能继续存在下去的条件”?
答
肖宇: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复杂,能不能说现代社会里的这些金融危机或者金融泡沫是对理性资本主义精神的背离?我认为,韦伯他不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他阐释的资本主义精神都是在个体层面讨论的。比如,你是投资银行的负责人,你理性地运营你的投资银行,你考虑到投行的成本、收益、风险等等,然后你做到禁欲,就不能说你背离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精神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不能像现在很多富豪那样去炫富,或者是追求个人享乐。享乐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背离。如果投行的老板,他做到了禁欲,做到了以逐利为目的,即使他的企业 导致了金融危机,也不能说这个企业老板违背了资本主义精神。金融危机和泡沫本身也不是一个企业老板所能控制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一个缺陷。所以,金融行业里出现了危机和个人层面是否遵循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我认为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问
何仁:对照历史来看,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拉美获得新大陆金银,但大多用于挥霍和战争,并未产生资本主义,即使英国打败西班牙成为霸主后,才慢慢开始了资本主义和后来的工业革命。是否韦伯只是从结果溯源来新教伦理去寻找依据附和结果?
答
肖宇:首先,我同意韦伯是先看到了结果,在现实中发现了某种宗教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性,再回头去找资本主义精神的宗教来源。这本书的 章就是讨论,信奉新教的人们更容易在资本主义经济里获得成功,这是为什么?他其实是观察到了一个现象,然后去追溯这个原因。
然后前面您的论述,其实我不太确定韦伯他自己同不同意。比如说,这些殖民者,他在新大陆的这些探险,或者说他去开发这些矿产进行贸易,这些是不是资本主义?我觉得韦伯可能会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即使那个人他没有这种资本主义精神,他不以赚钱为目的,他赚钱是为了挥霍和获得名誉和权力,但他的那些贸易活动本身可能是属于传统资本主义的一个组织形式。
王文奇:韦伯在书中已经强调有两种资本主义,一种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另一种就是现代资本主义。传统的资本主义印度中国都有,无非就是钱生钱利生利,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而真正的符合新教伦理的是一种强调不断的理性分析,不断的克己或者叫禁欲主义,然后不断的追求增值产值,而不是挥霍。
西班牙葡萄牙早期这些殖民者对金银的追求,可能在韦伯看来,就属于前一种最原始的 波的简单的钱生钱利生利的作用,并不是符合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这样一种资本主义。关于它是否以结果来推原因,我觉得这是一个搞历史研究不可避免的状况,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或者说看到了后来历史阶段产生的问题之后,向前去追溯去寻找原因,这是大家所共享的一种基本的研究思路。历史研究的这种方法先设定了结果,再通过结果去寻找原因,发现这种资本主义精神。
肖老师谈到韦伯是非常之谨慎的,他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可能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可能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可能是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甚至像厄内斯特·盖尔纳所说的全民高层次文化时代到来等等,这些可能都是原因。但韦伯说,在这种千丝万缕之中,我是不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种文化观念的力量?从宗教改革开始,从马丁·路德开始,进而到加尔文宗这一系列新教思想之中,是不是它蕴含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条思想的脉络,他只是要寻找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精神的层面,而不是要建立一个强相关的关系,是一个弱相关的关联。并且,新教伦理是不是真的就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他同样没有下一个特别强烈的结论,他说我去找找看,可能是这样,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还有人问,没有新教伦理的,像中国有儒家思想的,是不是能够产生这种资本主义精神?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蓬勃发展。从新加坡开始,包括中国大陆的学者,写了一系列的书。以亚洲为论题,以亚洲四小龙为论题,一直持续到大概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儒家文化圈谈儒家思想同样能够产生资本主义精神。这种验证模式的展开,强调儒家的家族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家族内部的协作。当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家谈的就不多了。
写《白银资本》的弗兰克等人都试图回答,为什么后来西方人走向了资本主义,亚洲包括中印都相对衰落了?加州大学尔湾学派的一些经济史学家,已经给了很多分析。比如,彭慕兰的《大分流》,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清华大学李国忠先生,也被称为尔湾学派学派的一员,都从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的转变谈起,包括彭慕兰认为英国和中国煤矿的这种状况的不同,可能推动了不同工业化的发展,走向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的局面。
整体来讲,回到韦伯,他没有建立一个强相关关系。今天西方的虚拟经济,过分对劳工的压榨等,是不是背离了韦伯所说的原始精神?可以说从很多人那里来讲,甚至未必能够找到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真实的存在。但韦伯找到了一条从宏观和中观结合的角度,来发现资本主义前进的一个方向。
周义元:韦伯分析的资本主义精神,虽然他在书中包含了工人和农民,认为这些人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之下提高生产力,最终带动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但是,工人和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显然和资本主义精神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办法获得资产的大幅增长,也没有办法以新教的逻辑去得到上帝恩宠的。所以,我觉得没有办法把工人和农民放在资本主义精神框架下去去理解的。我觉得, 可能只能回到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去理解。
肖宇:新教或者宗教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资本家。比如说,在美国,他们强调职业道德(workethic),职业道德不仅限于资本家或企业家要节制和努力工作,他们所有人都要勤奋和努力工作。这个职业道德是哪来的?我认为,这不是内卷导致的,不是经济和物质层面的竞争导致的,而是家教或是社会文化导致的,而且真可能是受到宗教的影响。现在的美国社会可能不那么虔诚,但在过去那些新教的影响确实不仅影响了资本家,也影响到了社会上的其他人。但我觉得义元老师说的也有道理,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也有它的解释力。我认为,这里不一定是说某一个理论成立,另一个一定不成立,而是两者相互补充。资本主义制度是在多重历史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王文奇:义元博士提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确可能会导致资本家之间陷入一个内卷竞争的状态。韦伯从路德开始讲,也强调路德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对高利贷、逐利经济等方面很反感,但是,为什么从路德开始讲?路德从“因信称义”开始,实际给传统宗教敞开了一个口子。
韦伯在书中讲,在中世纪的时候,对世俗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一个道德中立立场的悬置,搁置不谈,不谈你现实生活的好与坏,我承认有这个东西,可能人得靠工作才维持物种繁衍,当然这不是韦伯说的,这是我个人理解。等到了路德,他的新教思想是把现实社会的生活化进行一种道德评判,包括你的生活,你的工作,都是回应上帝的calling。再往下发展到加尔文宗,未来有一批人能进入天国,有一批人进不去,但进不进得去,上帝早就设定好了,也不会更改。
谭道明:感谢肖宇老师的领读,感谢各位今天的热烈讨论。下一个周日我们继续读韦伯,有请中国人民大学的周楠老师给我们领读《新教伦理》的第四章。与此同时,我们在下周三开始,在每个周三的下午,开始读《资本论》,探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资本论》很难读,我们得到了拉美所所党委和领导的大力支持,邀请了六位所内外的辅导老师,12位领读人。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加读一读。
原标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路德宗的传统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