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两洋战略冷战后,美国为控制欧亚大

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http://m.39.net/pf/a_4605014.html

20世纪末,世界地缘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变:苏联解体使心脏地带重新回归到俄国时的状态;东欧剧变,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纷纷独立,在心脏地带周围形成了一条不稳定的权力真空地带。

旧世界的崩溃使美国获得了非比寻常的机遇,老布什欢欣鼓舞地说道:

“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了。”

但是,新形势也给美国提出了挑战。年,苏联的解体还没成为事实,美国国家安全报告里就已经指出:

“在政治上,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由于苏联的威胁减少,美国对联盟的领导作用—实际上也是联盟本身—将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欧洲。”

为了维持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和在世界上的独超地位,美国必须做出战略调整,“两洋战略”体现了冷战后美国谋霸世界的总体战略设计,即通过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依托北约东扩和强化美日同盟,从欧亚大陆两端向腹地逐渐渗透,以最终完全控制欧亚大陆并进而控制全世界。

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降低,它拥有世界人口的75%,世界生产总额的60%和世界已知能源的3/4,而且集中了所有可能向美国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

排在美国之后的六个经济大国都在欧亚大陆(英、法、德、俄、中、日),公开的核大国中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不公开的核大国中也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

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上的关联决定了无论在任何时候,美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与它对欧亚大陆的政策是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观察地图的角度不同,美国可被看作是被世界岛包围,或环绕世界岛,或仅是一个远离大陆的岛。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地缘政治机遇和挑战。

美国要么处于一个极为乐观的优势位置,可以把力量投送到欧亚大陆沿海地区的任何一处,要么使被欧亚大陆的西部领土和东部领土分别从两个方向夹击。地缘政治学的强制性法则指出,世界岛上的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不能被单一的政治力量组织起来。

在《大棋局》一书中,美国地缘政治的主要谋士布热津斯基,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整个连贯的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政治大棋局,并断言:

“控制了欧亚大陆就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了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

因此,对于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美国要长久和稳固地保持它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就要在法、德、俄、中、印五个地缘政治棋手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之间纵横捭阖。

欧洲首先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必不可少的地缘政治桥头堡,美国在欧洲有着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大西洋联盟在欧亚大陆上直接确立了美国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同时也是美国输送民主价值观的纽带。

在亚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一个对美国的安全和繁荣越来越重要的地区,年6月,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表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强调:美国必须确保在亚洲不会出现一个敌对的超级大国对美国的领导地位形成挑战,这是美亚太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

为了经营欧亚大陆,克林顿政府在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表示,美国必须把广泛地促进民主制,和市场经济的目标同较为传统的地缘战略利益结合起来,稳定有序地经营欧亚大陆,具体地说就是:在欧洲,强调美欧合作,既联欧制俄,又防止欧俄联合;

通过推动北约东扩和发动科索沃战争,不断增强对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积极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欧洲安全体系。

在亚洲,以美中、美日关系为中心,既联日制华,又保持美中关系的总体稳定。布什政府上台以后,继续在欧亚大陆谋势布局,不但坚持和强化克林顿时期的欧洲和亚太战略,并借反恐之机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积极加强对东南亚和南亚的渗透。

而且利用了中亚国家的选举混乱推动“颜色革命”,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边缘地带的存在和影响。

基辛格曾指出:

“就地缘政治而言美国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岛屿而己。”美国要控制两洋和欧亚大陆,就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形式并以合理的理由参与欧亚大陆事务,这最好的手段就是同盟关系。

因此,冷战后美国的两洋战略主要依托“两约”(北约和美日同盟),即通过北约东扩控制欧洲和大西洋,通过加强美日同盟控制亚洲和太平洋。

北约是年成立的与华约相抗衡的军事组织。华约解体,使北约失去了对手,其存在的理由也曾一度受到质疑,但是北约在冷战后经过短暂的徘徊,不但继续存在,而且开始了东扩的步伐。

从年起,美国与西方国家开始提出北约东扩的设想。年10月20日、21日,在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美国首先提出同欧洲和独联体等国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年,北约在冷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议上批准了该计划的文件,由此北约东扩战略正式出台。

年,北约常设理事会批准了《关于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加入北约的国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必须是民主国家,文官控制军队,军事制度与北约接轨)。

年,北约在马德里确定了第一批东扩的名单,即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三国均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经过谈判,在北约成立50周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以上三国得以如愿加入北约,成为冷战后北约东扩的第一批成员国。

年11月,北约在布拉格首脑会议上决定接纳北欧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和中东欧的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为北约新成员国。

通过两轮东扩,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6个增加到26个,其势力已经深入到欧亚大陆的腹地,对东欧、中欧北欧、东南欧,中东都表现出较大的整合力和影响力。

北约是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离开欧洲根基的美国只能是一个远离世界权力中心的拥有某种地缘政治优势的北美大国。通过北约,美国可达到遏制俄国、控制德国、防范法国,维持传统的欧洲均势格局,防止单一势力控制“心脏地带”的多重目的。

同时,填补中东欧、南欧出现的权力真空地带,把这些地区的权力资源转化为美国获取全球霸权的手段。美日军事同盟源于冷战开始后不久,也是冷战的产物。

年9月,美日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同盟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冷战后,美日军事同盟日趋紧密,这种紧密的关系丝毫不逊色于北约。

在亚太地区,华盛顿几乎找不到一个比日本更好的盟友来共同对抗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东京而言,日本如果想要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就不能没有美国的支持。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北约通过东扩的方式,实际在海权强国美国夺取欧亚大陆腹地的“心脏地带”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北约的东扩根本上而言是获取更多的陆权。

苏联的解体使心脏地带又回到了俄国的状态,但仍为其继承者—俄罗斯所占据,仍是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来源。在西方看来,俄罗斯虽然“江山已改”但“侵略本性”难移,俄罗斯以维护国家利益重振大国雄风的地缘政治考虑,被认为是企图恢复帝国统治的“狼子野心”。

所以,不管俄罗斯兴盛还是衰败,西方必须对它加以遏制。基辛格的话充分体现了美国的这种地缘政治思维:

“不论冷战存在与否,单一一个大国主宰欧亚大陆两大范围之一(欧洲或亚洲),都会对美国构成战略意义上的危险。因为这样的组合会在经济上胜过美国,最后在军事上也凌驾美国之上。即使这个主宰的大国开明,也必须抵制此危险;因为一旦这个大国改变意向,美国将会发现本身有效抵抗的力量已经大减、也逐渐没有能力影响事件的发展。”

因此,北约东扩的目标带有明显的地理考虑,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新加入北约的国家沿着波罗的海—黑海形成一条对于西方而言的“防御线”(类似二战中法国的麦克马洪线),对俄国而言却是包围圈。俄国的地缘战略纵深被向东推回了数百公里。

俄国虽然表示强烈反对,但除了参与进去避免孤立,也无其他选择。处于海权和陆权夹缝之中的中东欧国家注定了只能二者选一的命运,要么依附海权,要么臣服陆权,历史的地理规律是,它们更倾向于依附于海权。

现实似乎再次应验了“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这一著名预言,只是这一次,权力的天平倾向了海上国家。

在欧亚大陆的东边,美日同盟的加强同样是为了争夺地缘政治空间,通过同盟关系,把日本绑在美国的东亚战车上,同时防止日本军事的过快发展,更重要的是遏制中国海权的崛起。

亚洲大陆东海岸是陆权国家发展海权和海权国家寻求陆权的战略利益交汇处,斯皮克曼特别强调中国海岸地带的重要性

“在亚洲对势力均衡的威胁,过去是来自控制大陆沿海地区海道的国家。日本在这次大战中战败后,大陆沿海地区海道的控制将不再掌握在它的手里了,中国将成为这个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民族利益在于保证绝不让任何一个单独的强国来统一边缘地带”。

中美间的海权之争绝不会因为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而终止,相反的是,美国在冷战后的全球战略调整中加大对中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