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气象掌门人回归是民族记忆,祖国是
岑智明(ShunChi-ming),物理学家、气象学家,现任香港天文台台长、香港气象学会会长、气象学会理事,世界气象组织“天气、气候、水及相关环境服务与应用委员会”副主席。他是香港天文台历任华人台长中上任时最年轻的一位。
本文由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整理
1
年,我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顺德,祖居于乐从葛岸。
年冬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标志改革开放的开始。其实,在气象领域的“开放”要更早一些。在年,香港就与北京建立了直接通信线路,以交换气象数据。
图为岑智明回乐从探访祖屋
不过,那时候,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将会以一名气象从业者的身份,见证此后发生的一切。
我在年考入香港大学理学院,主修物理及数学,这为我之后从事气象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开始三年大学旅程之前的暑假,我和另外两位中学同学首次踏足祖国土地,往广西桂林游玩。除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还是历历在目之外,我还记得当年从香港到桂林要先到广州乘坐36小时的长途客车,客车在途中还需要用驳船来渡江。今天从广州乘坐高铁往桂林最快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回头看来,祖国的快速发展,在当年是难以想象。
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率先于年签署建立自动气象站的合作协议。这件事得到了北京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是在这一年,大家所熟知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香港迎来了新的一页。
此后,两地工作人员共同克服电力、海水腐蚀和强风等困难,在香港以南约50公里的黄茅洲小岛上兴建了全省第一个自动气象站。该站除了作为台风预警的前哨站外,亦对气象业务预报服务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7月11日广东省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合作,在珠江口的黄茅洲建立了第一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当日20时运行发报。
黄茅洲气象站于年启用,同年开始由粤、港、澳三地每年轮流举办的珠江三角洲重要天气研讨会,并日后发展为每年一度的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会议暨气象科技研讨会。
而我则是在年2月加入香港天文台,并出任科学主任先后担任辐射监测、业务天气预报、地球物理服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开发及航空气象服务等岗位,至今已有32载年华。其中在年首次以天文台人员身份到大气物理研究所进行一个多月的学习交流,有幸认识到曾庆存教授、周晓平教授和宇如聪博士等杰出的气象翘楚,这更是我与国内气象同仁建立深厚友谊的开端。
粤港气象工作人员共乘直升机上岛维护气象站
年,邓小平先生“南巡”,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巩固了发展势头。这也给香港市民增强了信心。年,香港天文台与中国气象局签订气象科技长期合作备忘录,自此双方每两年举行一次高层管理人员会议,总结经验和共同制订未来的合作项目。此外,香港天文台每年均派员到国家气象局和省级气象局访问,以了解内地气象的最新发展和探索合作机遇。直至近年来,香港天文台先后与广东、深圳、上海及海南等气象局签订协议,与内地气象部门的合作更为紧密。
2
年7月1日是所有华夏儿女值得铭记的时刻。这一天,香港回归祖国。而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天文台继续享有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身份,为持续参与国际事务奠下了重要基础。
回归后,香港天文台曾主办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区域(亚洲)协会第十三次届会(年)、航空气象学委员会第十四次届会(年)、台风委员会第四十五届会议(年)、第四届国际临近预报及超短期预报专题研讨会(年)等重要国际会议,同时,每年举办世界气象组织志愿合作计划国际工作坊,培训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气象人员。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鸿鋆博士和林超英先生均曾任第二区域协会副主席,而本人则有幸在国家的支持下,获选担任两届航空气象学委员会主席,推动全球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香港天文台多名同事亦参于世界气象组织的委员会、工作组和工作坊等担任主席、联络员、报告员和成员等角色,为国际气象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香港天文台为世界气象组织开发了“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两个网站,为世界各地官方气象机构提供了一个集中发放具权威天气预报和警告信息的渠道。在这项工作中,中国气象局除了提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外,亦为“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营运了简体中文版网站。未来,这两个世界气象组织网站会进一步加强,并成为“全球多灾种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亦在第二区域协会联合推行先导计划,发展“全球多灾种预警系统”的亚洲版,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为区内多国提供防灾减灾的支持。
年4月,我接任香港天文台台长一职。在我看来,香港气象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气象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香港与内地气象事业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年5月8日香港发生大暴雨,造成严重水浸和山泥倾泻事故,部分主要道路交通亦瘫痪。在这一年,香港天文台开始发出以颜色分等级的暴雨警告信号,让市民对暴雨的来临有所防范。为应对暴雨,香港天文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发“小涡旋临近预报系统”,为预报员提供即时和客观的暴雨警告指引。该系统参与过北京年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计划,亦曾为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和年在深圳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提供了气象支持服务。
近年来,香港天文台积极发展“社群版小涡旋系统”,现已为珠海气象局及海外多个气象局引入采用,在年更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指定为“临近预报区域专责气象中心”,凸显香港天文台气象预报技术的优势。
坐落赤鱲角航空交通管制大楼天台的激光雷达
在航空气象发展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推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在大屿山赤鱲角兴建新机场和相关的交通及新市镇等配套设施。为应对大屿山独特的天然环境,我与几位同事发展了世界领先的风切变预警服务,更于年开发出全球首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通过无间断激光直接扫描飞机航道,为机场升降的航机提供实时警报,从此奠定香港天文台在国际航空气象界的卓越地位。
年中国气象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香港天文台联合建成“亚洲航空气象中心”,就可能影响航空运作的雷暴、颠簸、积冰等危险天气发出指导产品,供邻近国家及地区的气象机构和航空业界参考,共同提升预警及服务水平。香港天文台的技术积累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重视。
香港市民参与香港天文台科普活动
3
近年来,粤港澳三方交流更紧密,开展互访、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不计其数。通过深入交流,三方已实现共享实时观测数据,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分享暑热压力测量技术,并就台风及暴雨等重大天气过程交换意见,这对三地的业务运作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粤港澳共同发展和营运的大珠三角网站亦为区内公众提供最新的天气警告、预报和实况观测,利便旅客和跨境工作及上学的人士。稍后这项服务将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更多民众。
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暨第22届气象业务合作会议在香港举行,来自广东省、香港及澳门的40多位气象专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气象研究成果、业务发展和未来合作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无论作为香港气象工作者还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的视角,我能深切感到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内地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年的不足四百元大幅提升至年的接近六万元。而受惠于内地的经济发展,同期香港亦有可观增长。而祖国的大发展,也给香港气象事业带来新支撑、新机遇与新挑战。
对于气象工作来说,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要追上时代急速转变的步伐,深入的技术合作必不可少。香港天文台与深圳气象局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上的合作便是一个好例子。自年起,香港提供专业预报知识和技术,而深圳则提供高运算的电脑资源及设备,运算结果双方共享,有效运用资源为两地民众带来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年,港深更携手举办全球气象人工智能挑战赛,邀请专才利用气象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以改进降雨临近预报。
回看过去数十年间,内地气象事业发展蓬勃,气象服务亦更多元化、现代化,为民众提供各种各样优质及新型的服务,在建设气象设施方面更是相当令人瞩目。现今,内地的自动气象站星罗棋布,多不胜数;天气雷达已建成有一百七十多座,可无间断监测恶劣天气;风云四号卫星更带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的全局观测。这些观测数据对香港以至亚洲区域的气象服务发展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针对台风“天兔”的粤港视频会商会上,香港天文台预报员通过视频系统分析预报意见。
年9月13日,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台风“山竹”,中央气象台与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举行历史首次三地联合视频会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从数据交换和共建气象站开始,逐渐发展至高运算电脑和深度学习等高端应用。展望将来,我们将在精细化预报、多灾种预警、人工智能、共享气象软件、遥感观测应用等多方面更紧密地合作。香港与内地气象部门将联起手来,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提供更多元化、更先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
永远不变
黄色的脸
——愿东方之珠早日恢复往日的安宁与平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