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在京举行
7月3日上午,“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亚洲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韩国国立体育大学教授白铉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向荣主持,主旨发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做了主旨发言。
周作宇指出,文明的对话是沟通,文明的对话是共通,我们欢迎所有对亚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汇聚于此进行探讨,中国古人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让我们为美丽亚洲、和平亚洲、繁荣亚洲做出应有的贡献。
宋飞提到艺术是不同文明之间最能打动情感的交流方式,也是最能沟通、互鉴的文化呈现形式。亚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从来就不是绝缘的,而是有很高的熟悉度的。越是怀着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珍视,越是能彼此获得相互的共鸣。当我们面向未来的亚洲文化艺术,我们是在更大的文化共生环境中寻求文化的认同,是存异中的求同。
胡智锋认为,亚洲各国的艺术文化,共同体现出亚洲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特别观察和表现能力,体现亚洲各国共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亚洲艺术不仅要传承历史,更要面向未来,同时应当肩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白铉顺代表外方学者发言,她谈到现在世界面临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会将我们带领到科技革命的时代,未来我们需要制造更多有质量的产品和内容,我们的文化艺术不仅需要与科技相融合,也要注重拥抱传统文化艺术。
黄会林表示,人类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总体格局,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尊重并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但从历史与现实影响力来看,大体可以形成“三极文化”格局。我们要努力推进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和谐相处,彰显“第三极文化”魅力,繁荣亚洲艺术文化发展。
7月3日下午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四个分论坛研讨。在口头学术发表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都展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法国舞蹈教育家科琳娜通过对法国里昂高等音乐舞蹈学院16年教学模式的观察和研究,探讨了打破西方舞蹈教学中的大师权威式教学传统。澳大利亚有关学者也对自己的舞蹈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探讨。此次论坛既有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也有新媒体、新技术方向的结合与探索;既有来自心灵深处的对审美的发掘,也有充满活力的对身体运动的探索。
此外,京师美术馆发表了中、韩两国4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涉及到艺术理论、电影、戏剧、音乐教育、音乐传播、美术教育、视觉设计、博物馆设计、景观、民间传统舞蹈、舞蹈创作、民间工艺、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以及新媒体与艺术、运动与身体健康等内容。各位专家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艺术都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现,是人民日常生活、内心情感的倾诉与表达,无论是高雅的还是民间的,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艺术归根结底还是表达内心追求的“真、善、美”。这也是在当下我们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为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此次论坛于7月2日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精彩的国际文化艺术专场演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韩国国民大学、韩国国立体育大学、韩国晋州教育大学等中外高端舞蹈、音乐、戏剧戏曲艺术家们联袂登台演出。
演出结束后,各国专家学者就演出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胡智锋概括了亚洲的“和”文化,即“和平”“和解”“和谐”。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提出了亚洲文化艺术未来发展的三种关系:如何处理传统艺术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处理亚洲各国之间艺术交流的关系;如何处理亚洲艺术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关系。白铉顺提出亚洲文化交融、共通的问题。美国学者、澳大利亚学者和法国代表学者均有创见。可以说,亚洲国际文化艺术论坛为呈现亚洲文化艺术的成果提供了开阔的平台,为推动亚洲艺术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7月4日,论坛正式闭幕。肖向荣在闭幕词中总结到,面向未来的不同文化艺术之间交流、互鉴、发展,为全球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消除全人类文明之间的隔阂,增进彼此友谊和理解而努力,共同打造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新态势、新气象、新景观。
精彩推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雪菲排版编辑:胡雪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