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被微软打脸的传奇高管疑为发币项
图片来源
全景网文丨三言财经,作者丨DorAemon
今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发布一则声明称,近日,有媒体宣传微软员工于伟在任职微软期间的工作事迹,报道严重失实。
声明指出,媒体报道集中宣传的员工于伟,从未担任过所谓“微软高管”。该员工因违纪以及道德问题,年初已被开除。报道中所谓“25亿”、“带领团队仅用2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助力必应广告起死回生”、“看这个人如何搞定盖茨成为微软合伙人”、“发展与困境?微软高管:逆势营救,总有破局之道适合你”等博取眼球的说法,均严重失实。
如今,在自己工作履历夸大过往经历、为自己贴金的人并不在少数,前东家也都是宽容对待,但是能让微软官方发布一则“打脸”声明,却实属少见。
那么,声明中提到的“于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微软要专门为他做出澄清呢?
于伟:入职微软十年不到即成“全球合伙人”
微软声明中指出的“媒体集中宣传”的报道,主要是指近日被多家媒体转载,由环球大佬发表的《赚25亿的微软最年轻合伙人只靠一个逻辑:目标感
《环球大佬》奇霖静心出品》一文。
三言财经粗略统计,已有数十家媒体以不同标题转载该文。
该文以人物事迹和采访模式,讲述了于伟的故事。文章开头便强调于伟毕业于中国科大计算机系本科,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全球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全球合伙人,是微软升职最快的员工之一。
全文对于伟的事业成就描述的可谓“神乎其神”,指出其进入微软后,主攻手写识别项目,并且仅用3个月就将手写识别正确率从75%提升至98%。由此获得比尔盖茨的夸奖和微软“金星奖”。
年,Windows7发布后,于伟加入必应团队,负责必应商品搜索和排序算法;年下半年,其又加入必应广告团队。文章指出,在年至年间,必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年亏损额甚至高达25亿美元。
于伟加入后,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用户搜索意图与广告的匹配问题。到了年,必应广告实现首次盈利。按照于伟在采访中的表述,他只花了不到两年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工作卓越的表现,于伟于年成为微软公司全球合伙人。
以上内容其实就是该媒体报道的“干货”部分,剩余内容则大多是是宣传于伟的“鸡汤”式内容。
按照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今日的声明所述,一方面于伟根本不是所谓“微软高管”;另一方面,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力挽狂澜”的操作,也不属实。
那么,于伟这个所谓“微软全球合伙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的头衔是怎么回事呢?
合伙人其实只是职级存在翻译问题
三言财经调查发现,早在年,于伟就以“微软全球合伙人”的头衔对外宣传。
年,有几篇于伟做有关人工智能演讲的新闻通稿,使用的头衔便是微软全球合伙人。
年初,媒体报道于伟离职时使用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头衔
年初,媒体报道于伟离职时使用的头衔则是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但那时媒体并未报道其离职原因。
在领英中,三言财经发现了于伟的个人档案。
根据其领英中公示的工作履历,于伟于年8月入职微软Windows部门,担任SeniorSoftwareDesignEngineer,即为高级软件设计工程师,负责为Windows7和WindowsPhone7.5开发针对东亚语言(中文,日文和韩文)的手写识别技术;年10月至今,担任PartnerEingineeringManager,即为合作伙伴工程经理。负责带领工程师和机器学习科学家团队开发AI产品。
根据领英上提供的信息,于伟的确如微软声明所述,并非高管。不仅如此,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的头衔真实性也存疑。
比如于伟有关“副院长”职称,在网上就存在称呼不统一的现象。其百度百科介绍中,就出现了前后不同的两种“副院长”职称。
百科中“人物介绍”栏目称于伟是“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院副院长”;但人物历程中又称其是“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
据百度百科的历史词条编辑记录显示,于伟词条于年3月26日创建,经历7次修改,最终版本是于年4月18日完成,编辑者均为同一昵称。
微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