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师生关系要追溯到日本推古朝改革而
引言
历史上,尽管日本最迟在西元五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汉字,但实际上中国同日本的外交“蜜月期”,却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其典型的标志便是日本曾向隋朝和唐朝先后派遣了数批外交使团,其中尤以遣唐使的名气最大。
而也正因日本向隋唐王朝全方位的学习,也使得古日本快速吸收了自我国传入的制度文化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政治文化体系。所以有关古代史上中国是日本国老师的观点,也是两国普遍接受的观念。正如旅日作家陈舜臣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写的那样:
中国是树立路标的民族,而日本则是循着路标前进的民族。
根据文化界对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体系的划分,整个亚洲及东南亚地区,因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这一文化体系也就被称之为“儒家文化圈”,即以儒教(学)、汉字、佛教及律令制为主要理论体系。而以上四点,也同样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中国作为日本前进“路标”的说法,并非是一种夸大。
不过,前面说到,虽然古代中日交往活动中,以唐朝时日本派往大唐的遣唐使名气更大,但古代日本以中国为师最早并非源于遣唐使,而是在更早的隋朝时日本掀起的推古朝改革。
遣隋使的出现,推动了推古朝改革的进程
但凡提及日本向中国学习,恐怕大部分人在第一时间只会想到遣唐使。但实际上,早在隋朝建立的时候,日本也曾多次向中国派遣过数批“遣隋使”,只不过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再加上日本向隋朝学习时,也正处于国内各项制度改革的初期,因此在许多以普及教学为主的历史书中,很少提及日本在唐朝以前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但事实上,遣隋使的出现,同样让日本从中国(隋朝)学到了不少东西,这直接推动了推古朝改革的进程。
现如今,大多数人对日本历史的了解,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受游戏影响而逐渐为我们所熟知的“平安时代”,另一种则是受日本战国文化的影响,从而被广大网友所热衷于讨论的“江户时代”。
推古朝改革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虽然,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都可作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但对古日本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则要属西元六世纪中叶的日本“推古朝”改革,也就是同平安时代齐名的日本“飞鸟时代”(由于以推古天皇为首的推古朝改革就发生在飞鸟时代,其影响甚为深远,所以这一时代也被史学家称之为“推古时代”)。
推古朝改革是日本以中国为师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改革
那么,为何史学界习惯性地将日本融入儒教(家)文化圈的时间,定义在推古朝改革期间呢?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拥有比较成熟的法律法规,也就是宪法,即我们现在所俗称的国家根本大法。所谓“人无礼不立,国无法不兴”说的就是法律的重要性。而所谓的推古朝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来自中国的律令制被日本所接纳吸收,并加以改造,从而为日本律令制的诞生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醍醐天皇画像
按照日本醍醐天皇在弘仁年代主持修编的法律法令集,《弘仁格·弘仁式》(“格”指法律,“式”为解释,合起来便是“对法律的解释”)的内容记载来看,日本对中国律令制的效仿和改造,使得“国家制法自滋始焉”,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指日本在这个时候,不仅明白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已经掌握了如何制定法律的方法。
推古天皇画像
后来,随着推古天皇(女天皇)登基执政,日本推古朝改革便在大名鼎鼎的圣德太子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顺带说一句,圣德太子本是用明天皇的皇子,在推古天皇登基时,他只是以摄政的身份行走于朝堂之上,因其英年早逝,所以没能等到继承下一任天皇。
因此,“圣德”(因为圣德太子崇尚佛法,所指定的宪法十七条中,融入了笃敬三宝的条文,所以后人便以其深谙佛法,聪慧高德为由,取“圣德”二字)只是谥号,至于圣德太子的原名,则是厩户皇子(前日元面额一万的纸币上,印的便是圣德太子的头像,现今则是被日本国内称之为近代启蒙思想先驱者的福泽谕吉替代)。
前日元一万面额纸币上的圣德太子头像
根据史料文献的记载,圣德太子在推古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涉及到了诸多方面,但最为重要且对日本之后发展最为深远的改革,便是对内政改革的两项重大举措,一个是针对官员等级制所做出的“冠位十二阶”,另一个则是为了约束官员行为所指定的“宪法十七条”。但无论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中都无不包含着浓厚的儒学色彩。
圣德太子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
冠位十二阶比如,在圣德太子主持制定颁布的冠位十二阶的制定中,他就将官员的官阶等级划分为了“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以儒家中的“德”为最高行为准则,之后跟的便是儒学所奉行的人之五常。此外,由于区分官阶的外在特征,主要体现在由不同色彩的絁所制作的冠帽,因此被称之为“冠位十二阶”。和中国古代的官员一样,不同冠位的官员,不仅冠帽和衣服的颜色不同,质地也各有差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和氏姓制度一样,冠位同样是由日本天皇所赐予的,并不代表冠位制的出现就瓜分了天皇的权力。因为由天皇赐名的氏姓制度,侧重于一个家族的血统,而冠位则侧重于个人的德行功业,两者并不冲突。但冠位制的出现,也使得日本朝廷开始由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秩序,逐渐向以功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秩序相转变,就类似于我国打破门阀垄断,以科举制为重,从“任亲”到“任贤”的重要转折。日本冠位制的出现,不仅避免了出现大家族垄断朝政的现象,同样也使得日本朝廷涌入了新的血液,加速了日本之后的发展。
宪法十七条除此之外,圣德太子所制定的“宪法十七条”,则是用来约束君、臣、民的一项行为准则,虽然与我们现实意义的宪法有着本质区别,但同样可以作为日本宪法的雏形,为后代史学家研究借鉴,并被日本法学家将其视为日本“令”的起源。比如在“宪法十七条”中,以君、臣、民为划分,体现了古日本基本的社会结构。其次,这项法律虽然以儒教学说为主,但同样允许其它学说和宗教的存在,比如圣德太子本人推崇佛法,笃敬三宝的意志,在“宪法十七条”中便有明确的解释。
圣德太子骑马画像
而至于“宪法十七条”的全部内容,则见于《日本书纪》西元年,也就是推古十二年的记载,因篇幅较大,故此处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最后提一点,那就是日本热衷于向中国学习的态度,同样也是由于圣德太子所秉持的外交理念,即“亲隋”。因此,史学家普遍认为,日本向隋朝及唐朝大规模派遣使者进行交流学习的起点,在推古朝时代便已经形成。
至于日本之后的平安时代、江户时代等等转折点,也无不是以推古时代,即飞鸟时代为起点。可以说,想要了解中国同日本的师生关系,便要追溯到日本的推古朝改革,而并非是之后频繁出现的遣唐使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