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为何被称为在非洲的亚洲国家

毛里求斯沿海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编者的话:习主席在访问亚非四国和出席金砖会晤后,将于27日和28日过境毛里求斯并进行友好访问。这个很少出大新闻的国家,因此令世人瞩目。

毛里求斯是印度洋上远离非洲大陆的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各种文化长时间融合,使它兼备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色。希望劳木先生多年前写的报道,有助于你了解这个色彩斑斓非洲国家。

多姿多彩的国度

这里是非洲还是亚洲?初到毛里求斯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这里是非洲。尽管这个面积只有二千零四十平方公里的梨形岛国离开非洲大陆有二千公里,但毕竟距非洲最近,因此它一直被划入非洲的版图,年一独立就自然地成为非洲统一组织的成员国。非洲特有的克里奥尔语是这个一百万人口国家的国语。但是,这个国家的亚洲人却很多,约占71%。清真寺的尖塔、印度教辉煌的庙宇、中国佛教寺院和天主教教堂遍布城乡。特别是天主教拥有众多的教徒,被立为国教;英语被列为官方语言,法语也很流行。

这个岛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相当活跃。全国有政党三十多个,用英、法和中文出版的报刊多达三十余种。据说在这个国家不同政治信仰的党派都允许存在。议会上无休止的辩论,党间的指责和攻讦,已经司空见惯。然而,这里没发生过政变。国家政治局势在相对动荡中保持基本稳定。

毛里求斯很重视教育事业,有知识的人在那里受到应有的尊重。目前,该国从小学到大学均为免费教育,它拥有一所国立大学,一所甘地学院,一所教育学院,和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根据政府宣布的工资标准,总工程师的薪水高于中央政府部长,医生和局长的工资相差无几。

城乡差别悬殊是非洲国家的普遍现象,毛里求斯的情况却迥然不同。在环游全岛的旅行中,我们没有见到过一条土路,一间茅舍。柏油路已伸延到昔日的穷乡僻壤,农家的住房都是砖瓦结构,并且大都围以花墙篱笆。据说,由于种甘蔗很赚钱,有的蔗农的收入甚至高于普通工人和一般政府职员。

到毛岛的旅游者很多。这里有四季如春的气候,常年飞红点翠的花木,一碧万顷的蔗田,有欧洲人最稀罕的阳光、海水和宽阔细软的沙滩。此外,五十多家临海而建的豪华舒适的旅馆,对旅游者有着相当的吸引力。更令人赞叹的是,造物主给这翡翠般的海岛戴上了一个硕大的珊瑚礁环。波涛象万千怪物从天外扑来,狂跃怒吼,喷涎吐沫,却被那神奇的礁环阻挡于离岛几里、十几里的海面。任凭远海风疾浪高,游客们照样可以或俯仰于微波细浪中,或小qì

①于椰影花伞下。难怪有人称赞这里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

“甜岛”的甘与苦

“甜岛”,是世人对毛里求斯的誉称。

时序6月,正是这里开始收获甘蔗的季节。广袤的田野上铺满密密的甘蔗林。驱车其间,恍若行舟于绿色的汪洋上。在蔗田边时而可见块块礁石堆立田间。这是农民在开垦蔗田时清理出来的石头。原来,毛里求斯岛是火山爆发的产物,地面上曾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当地人通过一代代艰辛的劳动才把不毛之地改造成万顷良田。据记载,每开垦一公顷甘蔗田,至少要清除石头二千八百吨,有时多达四千七百吨。咂着那蜜一样的甘蔗汁,呼吸着飘溢甜味的空气,谁都会觉得,对毛里求斯来说,“甜岛”这一雅号是何等贴切,又多么来之不易。

蔗糖生产是这个岛国的经济支柱。蔗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2%,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从事甘蔗生产。在长期的实践中,当地农民积累了种植甘蔗的丰富经验。加上雨多、地肥、日照时间长等有利条件,这里的甘蔗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七年,单位面积产量之高名列世界第二。国家65%的外汇收入来自每年平均约七十万吨糖的出口。目前已达一千多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主要得益于糖业生产。该国工业基础薄弱,唯独制糖工业相当发达,长期以来“一枝独秀”。

我们参观过一家名叫富尤尔的糖厂。厂区面积很大,一百辆载重七、八吨的汽车将甘蔗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厂。庞然怪物似的榨糖机以每小时一百六十五吨的速度把甘蔗吞进肚里,又吐出甜汁,然后经过净化、加温、结晶等过程,松香色的粗糖便流水般淌进散装仓库,等待启运。由于机械化程度较高,这家年产八万吨糖的工厂只有职工三百七十人。当然,榨糖大忙季节要雇临时工。

在与当地朋友的交谈中,我们听到不少关于毛里求斯甘蔗的趣闻。“甜岛”人都有爱吃糖的习惯,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糖四十公斤,比例之高名列世界前茅。这里的甘蔗是十七世纪从爪哇引进的,所以能在此岛迅速繁衍,除了天时地利条件外,还因为它抗风能力特别强,经常袭击该岛时速达二百九十公里的飓风对它也无可奈何。但目前它对国际上冲击蔗糖生产的经济风暴却有些抵挡不住。

近年来,甜菜糖和合成糖产量急剧增加,使蔗糖面临无情的竞争。譬如,欧洲本来是进口糖的最大的传统市场,如今却成了糖的第二大出口者。供过于求的状况,使国际市场上蔗糖价格不断下跌,有时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根据洛美协定,毛里求斯每年以高于国际市场一倍的价格卖给欧洲共同体五十万吨糖,这才使糖业生产维持下来。但不少毛里求斯官员对上述情况和本国糖业生产的前途,感到忧虑和苦恼。

“华人社会”掠影

在毛里求斯访问的那些天,时时有一种回到了中国的感觉。我们见了那么多华人,彼此用中国话交谈,一起用筷子吃饭;在当地广播中听到了《天仙配》、《红楼梦》等乐曲;此间出版的三份中文报纸让我们读到了不少关于中国的消息。

“毛岛有全非洲最大的华人社会”,果然名不虚传。

毛里求斯现有华人三万多人,占毛里求斯人口的3%,相当于非洲华人总数的一半。他们的祖辈从上个世纪初叶起陆续从东南亚和中国到此谋生,多为广东客家和南海、顺德人。刚来时,华人主要作本小利薄的小生意,如今已涉足该国的各个经济领域,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商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千家华人商店遍布全国各地,为活跃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华人已开始由商业向工业和金融保险业发展,正在为毛里求斯的进一步繁荣作出贡献。

首都路易港的“唐人区”,就象是一个显示华人社会经济状况的橱窗。在该市主要街衢皇家大道和一些街道两侧,挨挨挤挤地排列着写有中文招牌的数百家商店。店铺的门面一般不大,但商品齐全,生意不错。有的专门经营外国电子照相器材,有的侧重卖当地土产和日用杂货,有的主要出售品类繁多的中国货。在这里可以买到北京同仁堂的虎骨酒,杭州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以及广东酱油老抽王。此外,十多家中国餐馆里飘出的饭菜得味,更给“唐人区”增添了气氛。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当地华人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华人子弟也以其聪颖勤奋赢得较一般人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华人子弟在国内外上大学的很多,一家几个孩子出国留学的情况并不罕见。他们学成回国后,大都从事医生、律师、工程师和教师等职业,或在政府任职,普遍不愿继承开店作买卖的父业,这使一些老年华人店主产生“后继无人”的隐忧。

此地华人97%以上加入了当地国籍,热爱毛里求斯,成为毛里求斯这个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只是还保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民情。他们年年都过春节、端午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旨在扶老济贫、排除纠纷和聚会议事的会馆组织,历久不衰;在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象关帝庙、普济寺等庙宇祠堂。这些地方大半成为人们怀乡祭祖的所在。

华人以其勤劳、智慧、诚实等美德赢得了全社会的敬重。各个种族,不同肤色的毛岛人都与他们相处融洽。一个当地官员说,“在我国近四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说,“我十分喜爱中国人。毛中两国建交虽然只有十二年,但我早就从这里的华人身上认识了中国。”毛里求斯政府对华人社会很重视,对中国文化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春节已被列为国家的重要节日;电视台每月至少放映一部中国影片,电台每星期有六天安排有华语广播和中国音乐节目。(文/劳木)

(劳木,真名马世琨,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年调到人民日报,先后在南亚、东南部非洲和美国当人民日报常驻记者。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非洲》杂志总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5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