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归纳人口
必修二——人口
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
1、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表现:①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其中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知识点2: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
社会经济因素: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
知识点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问答题3-5)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①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②地形: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区。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③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势,人口较密集。
④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壤贫瘠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⑤矿产:矿产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点4:人口增长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问答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下表)、人口老龄化(下表)、人口性别比失调
2、人口性别比失调:问答题
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战争;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性别比失调的措施: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差异(问答题模板)
4、中国独特的人口问题及对策:(问答题)
5、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1)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2)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3)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所导致。
6、三角坐标的判读方法
a、三条边分别代表三个指标;
b、认准三条边0~%的增大方向;
c、直尺从0所在底边开始向%的顶点方向平行移动,移到所求点时,直尺与%所在边的交点值即为该指标的值。
知识点5、人口迁移分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2、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1)19世纪以前: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
(2)二战以后: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②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
③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
(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大洲二战后
←←←←亚洲→→→
←←←←非洲→→→
←←←←欧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美→→→
(4)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
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人口迁移。(闯关东、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
(2)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
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迁移原因:①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迁移方向:内陆→→→沿海;农村→→→城市。
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
知识点6、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
1、推拉理论:(变式:人口迁移的动力;城市化的动力)
(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劣势)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优势)共同构成。
(2)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位因素分析,以世界为例)(问答题3-6)
(1)自然:气候、水、矿产资源、土壤、自然灾害等。
(2)经济: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3)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4)政治:政策(如中国的户籍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5)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问答题3-6)
影响:
迁入地:
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①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②增大了城市的压力(住房、就业、交通、城市环境恶化)。
迁出地:
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
②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④缓解就业压力。
不利:①人才外流;
②劳动力减少;
③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知识点7、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环境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如果把环境人口容量看成是一个木桶,那么某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块木板,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
(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问答题)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地区的开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知识点8、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理值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质)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意义:(1)影响人口战略;(2)影响人口政策;(3)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①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②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③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④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资料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