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
七十九年前的12月8日,就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稍后时分,侵沪日军攻击了黄浦江上的美、英军舰,并且闯入市中心的公共租界。“‘孤岛’时期结束了,作为东方第一都市的上海随同远东各地一起步入了亚洲太平洋战争时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主任马军近日在上海社科院举行的“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工作坊开幕式上回顾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表示,随着日军开始全面控制城市,上海进入了近代以来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段,但也隐约看到了转机。
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场战争的研究从未停止。除了在外交、军事等领域探讨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宏大叙事,一部分当代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观察战争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切实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战争以珍珠港偷袭为先导,以日本投降告终,但战争造成的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战后的接收与审判以及相关遗留问题影响亚洲社会至今。在12月7日举行的“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工作坊上,与会学者对上海视角下的太平洋战争、战争阴影下的日常生活、战后的接收与审判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战争阴影下的生活图景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江文君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业社会统计处的统计资料为中心,探究“抗战时期上海中产阶级社会生活状况”。他的研究涵盖了-年间上海作为中产阶级的职员以及工人家庭的情况,数据涉及家庭规模、饮食情况、平均收入、消费支出等等。研究认为,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般上海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尚能维持,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四年则通货膨胀、货币危机日益加深。他指出,-年也是民国上海经济繁荣周期的顶峰。当时上海股票、房地产的相关指数都达到顶峰,呈现一种畸形的繁荣;一般市民生活大致稳定,粮食供应也较为稳定。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西方洋行大部分关闭了在沪业务,使得原来作为上海中产阶层重要组成部分的洋员群体土崩瓦解,十几万洋行职员一夜之间失业,这加速了上海中产阶层的无产化。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博士生郭子健考察了抗战前后“黔酒入沪”的背景及过程,文章以茅台为案例讨论了战争对特定行业、市场、消费格局的影响,选题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