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从远古游来的百变ldquo亚洲
胭脂鱼
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是硬骨鱼纲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的一种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鱼类,也亚口鱼科在亚洲大陆分布的唯一单型属、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级物种。
壹
多变的“亚洲美人鱼”
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俗称粉排、黄排、一帆风顺等,属硬骨鱼纲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鱼类。亚口鱼科(Catostomidae)属淡水鱼类,呈泛北极分布,全球范围内共14属,约8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仅有少数分布在亚洲。
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是亚口鱼科在亚洲大陆分布的唯一单型属、种,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流域(现闽江流域的野生胭脂鱼已近灭绝)。
胭脂鱼体形侧扁,头短吻圆钝,口在下方呈马蹄状,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腹部宽圆,腹缘较直,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胭脂鱼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从体形、背鳍、体色到体表花纹一直在变化,可以说判若两“鱼”,这跟金鱼幼鱼阶段的“转色和变态”生理现象类似。
胭脂鱼仔鱼(体长小于25毫米)身体呈灰白色,长到幼鱼阶段时,体长约30-80毫米,身体呈褐色,体侧各有3条褐黑色的横条纹。随着性成熟,3条黑色纵纹逐渐消失,代之以一条横贯全身的黑色条纹。等它们成熟后,体色就转变为赤红色。
幼时的胭脂鱼,背鳍高耸,状如小帆船,所以胭脂鱼在观赏鱼中又有“一帆风顺”的美名。成年后的雄鱼,体侧有一条横贯全身的绛红色条带,条带很宽,上至胭脂鱼的鳃盖,下至尾部,宛如涂上一层胭脂,也因此被称为“亚洲美人鱼”。带有绛红色条带的胭脂鱼十分美丽,但只有雄性的成年胭脂鱼才具备鲜艳的色带,成年的雌性胭脂鱼在灰褐色的主色调下,只有一条微红的色带。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胭脂鱼的体色也会发生变化。生活于清澈水域的青年胭脂鱼以黑白分明的底色为主,而生活在浑浊(透明度低)水域的青年胭脂鱼则黑条带褪去,全身出现胭脂鱼特有的淡红色。胭脂鱼的其他身体部分,一般以白色为主,但也可变为近乎黑色,以增强隐蔽性。
成熟后的胭脂鱼体形大,在野生状态下一般长到67厘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一米,最大体重可达40千克。
多变的胭脂鱼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甚至出现了认识幼鱼而不认识成鱼,或见过成鱼却不认识幼鱼的情况。历史上,长江的老一辈渔民,熟知这种随着时间变化外貌的怪鱼,给不同阶段的胭脂鱼赋予“青胴、黄排、粉排、血排”等不同的称呼。
胭脂鱼幼鱼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的幼、成鱼形态不同,生态习性也不相同。胭脂鱼鱼苗和幼鱼阶段喜欢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的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
胭脂鱼寿命颇长,性成熟缓慢,一般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为性成熟。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气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上溯到上游,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即开始产卵。繁殖水温为14~22℃,以18~22℃最佳。刚出膜的仔鱼侧卧在水底,6~7天会平游摄食。产卵期间,雌、雄亲鱼体都会出现明显的珠星和胭脂色。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
贰
来自远古,困于天堑
在历史这条湍急的长河中,许多长江的鱼儿们从远古溯游到了今天,胭脂鱼也不例外,它在长江之中已经生活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年时光。
据专家介绍,胭脂鱼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龙统治的中生代。胭脂鱼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鱼,据研究,这种鱼在侏罗纪的晚期出现在南美洲。
原始骨鳔鱼有两大类:一种是原始脂鲤类;另一种是蛤类,这两大类后来到达了非洲。随着地球不断运动,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纪的中期开始分离,所以在两大洲的胭脂鱼家族只能各自独立地生存进化。
到了古新世中期,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的欧洲和亚洲西部连接了起来,非洲的这一支胭脂鱼的祖先向着亚洲和欧洲进军。但因受地质环境的改变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胭脂鱼开始逐渐消亡。
到了中新世,一部分胭脂鱼在长江以及闽江这些场所生活下来;另一部分胭脂鱼在大约万年前就通过北美与亚洲连接的“陆桥”到了北美洲。
所以,早在数百万年前,胭脂鱼的老祖先就已经在长江中畅游了。
因此,对胭脂鱼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北美与欧亚大陆的地壳变化的研究和对两个大陆生物交流、生物类群演化差异的研究。
然而,历经了数百万年的磨难后,如今的胭脂鱼却难以跨越生命的“天堑”。
胭脂鱼是洄游性鱼类,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一生将充满坎坷曲折。长江中有洄游习性的鱼类其实很多,但胭脂鱼却与中华鲟、鲥鱼等不同,它们并不会去到海洋里面生活。胭脂鱼洄游的旅程,多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水域开始。
长江是我国内陆的黄金水道,也是胭脂鱼洄游的生命线。一路上,胭脂鱼穿激流、过险滩、破网罾、躲滚钩,历经千难万险后,为数不多的“幸运儿”终于来到长江宜昌段,然而,这里最终成了胭脂鱼不可逾越的“天堑”。由于高耸入云的葛洲坝并没有建设可让鱼类通过的“鱼道”,从年葛洲坝水利工程合拢之后,胭脂鱼等洄游鱼类的通道彻底被阻断。
在长期过度捕捞、栖息地被破坏、洄游通道受阻、水域环境被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让发育缓慢、孵化期成活率低的胭脂鱼雪上加霜,野生胭脂鱼种群数量状况日趋恶化。
历史上,胭脂鱼曾是四川等地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个体大,食性广,肉鲜美,起捕率比鲤鱼高。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腊子、象分别指中华鲟、白鲟,黄排则指胭脂鱼)。
在年,胭脂鱼在岷江曾占渔获物总量的13%以上。20世纪60年代,在宜宾扁窗子库区,胭脂鱼的渔获量还占13%。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胭脂鱼的渔获量只占2%。如今,只有零星误捕报道。胭脂鱼数量已较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和达氏鲟更少。
从目前记录的出现频度和分布情况看,野生胭脂鱼数量在长江已经岌岌可危,闽江流域几乎已经绝迹。年,胭脂鱼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将其列为“极危”等级。
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启动,这也给了众多栖息于长江流域的物种,包括胭脂鱼,一次真正喘息的机会。
叁
往后“一帆风顺”
长江浩荡奔流6千多公里,胭脂鱼也曾是浪中“名角儿”,上中下游都有它的倩影。后来,因为酷渔滥捕等各种原因,胭脂鱼数量锐减。
为了保护和增殖胭脂鱼资源,20世纪70年代初,四川省万县地区水产研究所(现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成立了“万县胭脂鱼”课题组,于年开展胭脂鱼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科研人员从胭脂鱼的生物学、营养学和食谱研究着手,经过艰苦的科学实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于年首次获得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成功。紧接着对胭脂鱼子一代进行人工强化精心培育,于年子一代亲鱼人工催产又获得成功。年,万州区水产所完成了胭脂鱼的全人工繁殖,获得了子二代鱼苗。
年起,胭脂鱼开始从单一的观赏型向观赏、食用型转变,食用胭脂鱼的养殖逐渐具有一定规模。
如今,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相当成熟,每年在长江沿岸有大量放流。但即便如此,它在江水之下的生活仍然是谜——人类无从知晓它从养殖场跃入浩浩江水后的旅程。
但可以确定的是,胭脂鱼在无意间勾连起了亿万年的自然演变、几十年来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大到长江生态,小到河水治理。
胭脂鱼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幸好,胭脂鱼生命的希望之门并未彻底关上,从繁盛、濒危到人工续命,胭脂鱼仍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穿梭。据资料显示,在四川的长江流域已经发现过不同鱼龄段的胭脂鱼。禁渔前,嘉陵江上的渔民也反映有发现“青胴、黄排、粉排、血排”"。胭脂鱼幼鱼称青胴,而“血排”是指胭脂鱼成鱼。所以,胭脂鱼们在长江上游的川江水域,以及其湖泊、水库、湿地极可能找到了合适它们生长的野生环境,继续繁衍生存下去。
目前,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成为增殖长江胭脂鱼资源的补救措施。经过精心培育的幼鱼,长大一些具备抵抗环境干扰的能力的时候,科学家会依据其抵抗力程度放回长江,而科学繁殖放流已使胭脂鱼的种群数量实现了稳定回升。
虽然短时间内,胭脂鱼不至于像白鲟一样面临灭绝的惨状,但科学家们仍然在深入调查胭脂鱼的种群资源,以及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以更全面了解胭脂鱼多样性衰退的程度。对研究胭脂鱼化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以期在DNA水平上开始探索胭脂鱼的科学长久保护。
而“十年禁渔”对胭脂鱼保护也一定有积极作用,逐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过自然积累需要时间。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胭脂鱼继续“穿游亿万年”。
参考资料:
《细说长江濒危保护鱼类——美丽的胭脂鱼》
《胭脂鱼的红,是什么色号的红?》
《为什么听闻胭脂鱼的故事会如此伤心?》
《中国“美人鱼”--胭脂鱼》
《胭脂鱼——长江水域中的“美人鱼”》
《“神奇”的动物在上海|“穿游亿万年”的胭脂鱼》
《这种长江“土著鱼”的祖先来自美洲最早生活在恐龙时代》
长江物种
☆白鱀豚:消失的“长江女神”年前能否再见?
☆白鲟: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拯救中华鲟,从“后福”到“厚福”
☆长江江豚:“微笑天使”也曾“哭泣”,“十年禁渔”不放弃终于等到长江大保护的“吉祥物”
☆长江鲥鱼:惊艳了时光却难以再逢鲥
鲸骑士
“一起开启海洋生物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