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脉迷失东京之五对话六本木之蕴

六本木和乐湖之蕴,在于人文、艺术,在于思想,在于城市精神。乐湖之于深圳城市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其艺术与人文探索,即如何在城市再造、城市开发中延续文脉、包涵人文思考与艺术尝试。

和东京这个一百多年历史的大都市相似,香港的开埠史也是一百多年,明治维新带给东京的巨变,与香港经历过半殖民地时代资本主义洗礼的历程相似。依托香港的国际背景和国际自由港优势发展起来的深圳也在30年间完成巨变。如同六本木对东京、对亚洲都市文化艺术底蕴的探索、挖掘、激发一样,乐湖也将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沉淀、厚积深圳作为先锋城市的公共艺术、文化之“蕴”。

“当一座建筑成为城市一部分的时候,可能50年甚至年都不会消失,也就是说一个城市无论是生活形态还是产业形态都会和这一座建筑有关系。站在地产商的角度,我们正抱着对一个城市负责任的心态去思考和实践,思考着怎样处理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百仕达集团副总裁罗雷曾对笔者如是说。

有20年城市运营史的百仕达地产,正在思考着与六本木开发者——森公司同样的问题:当东京、深圳这样的城市遭遇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如何使城市开发与未来城市发展得到更好的衔接,进行有效集约而不是粗放式的开发,使城市的效率更为提高,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并发展?六本木自然成为善于学习的深圳地产的范本。

在六本木新城,处处可见公共艺术装置与巧思。通过原来的坡地与建筑巧妙结合,利用地形布置屋顶庭园、露天剧场、咖啡馆、室内共享空间、空中美术馆、空中度观景回廊、街头雕塑、地下道路与车库、地铁车站等,组成工作、休闲、餐饮、观光、购物与交通枢纽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所有综合楼楼顶有花卉、山石、水池、小桥流水与雕塑等,甚至还有菜园,可谓方寸之间别有天地。毛利庭园体现浓郁的日式风格,精巧耐看、细腻柔美;而开阔的露天广场和朝日电视台侧面的大草坪则是欧洲风格,既遵从了日本造园艺术和传统理念,也融入了西方“开放”“交流”“对话”的空间艺术实践。

在乐湖,设计师把所有屋顶平面都利用为展现泛艺术的舞台,创造了一个个新颖的绿化装置艺术,室内和室外在一年四季都有展览,屋顶雕塑和街头雕塑上上下下连成一片,“串联”成故事。在室内、室外设计师的“串联”创意下,刻意让许多艺术与建筑、艺术与绿化、艺术与布置、艺术与生活用具等有效结合在一起,制造出立体城市即设计之城、艺术之城的气氛。

人也是风景、景观,也是欣赏对象。露天广场和户外咖啡馆不就把人当作了移动的雕塑、变化的景观吗?六本木和乐湖的设计师应该都有与笔者相同的观点。“新艺术地标”已成为一个国际城市的关键词,它又是创意产业与城市开发碰撞出的结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过,“世界上重视创意产业的城市最终必定是国际设计之城”。怎样重视和利用城市现有基础,以较低成本规划设计打造出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地标(未必是建筑标志),这应该是“设计之都”深圳这样经历巨变的城市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