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了制造业的香港,不再是亚洲小龙
香港,这个陆地面积仅仅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小城市,而且香港的海域面积要远远的高于占地面积。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弹丸之地,汇聚了全世界金融、贸易以及生产与一体的高度繁荣国际大都市,由此可见英国佬在当时的投资眼光有多独到。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爆发了第一次殖民战争,但无能的清朝政府并不能确保香港的完整性,直到第二年,英国与清政府正式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正式纳入了英国殖民者的手中,并在接下来的一百五十五年内直接归英国政府管理。
但这并没有影响香港的发展,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香港的地域优势开始逐渐呈现,从当初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港口城市,并在一段时间内与纽约、伦敦两座城市一起并称为“纽伦港”,除了经济与贸易之外,香港的文化输出也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席卷全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将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城市,香港繁华的背后有着良好的治安以及廉洁的政府,当然也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以及自由的经济贸易体系。“东方之珠”“亚洲小龙”等别称让香港这座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但如今的香港,就像是一个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再创辉煌的暮年老人,香港的GDP早在年的时候就已经被隔海相望的深圳超越。昔日引以为傲的文化输出也远远的被内地超越,大量的香港艺人开始前往内地发展,大陆的一些游客以及网民也因为各种因素开始对香港产生偏见,香港避无可避的走上了下坡路,甚至一时间出现了“亚洲四小虫”这样带有歧义的别称来形容香港,究竟香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下坡路的呢?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二战结束之后的香港,受福特流水线模式工业的影响,当时的几乎全世界的工业化国家几乎都转移到劳动密集生产方向,香港自然也毫不例外,大量的移民、资本以及新式技术开始逐渐往香港靠拢,轻工业为香港的崛起奠定了根基。当时的大陆还没有实行市场开放,因此广东沿海一代的年轻人们为了能够养活自己,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偷渡去香港。长期以往,香港的人口开始出现饱和的趋势,而且基础劳动力成本下降,但高新技术人才成本急剧上升,香港的轻工业发展开始出现瓶颈。
但香港终归是我国的掌上明珠,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在一瞬间释放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香港的制造业开始逐渐向内地转移,除了香港以外其实还有台湾。东莞、深圳、惠州等城市凭借着先天地域的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般的得到了众多的台商、港商们的青睐,再加上当地政府在工业区方面的建设有着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也成功的吸引了大量的台商、港商前往内地兴建工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香港直接转型从轻工业城市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贸易城市,并且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年之前,香港的证券市场都是由外资所垄断。当时的香港在轻工业方面早已小有所成,希望能够上市扩张,却屡屡遭到西方证券经纪人的拒绝,香港的证券交易所被牢牢的控制在英国人的手里。直到年,香港商人李福兆带领着一众华人企业家成立了远东证券交易所,用了将近十多年的时间,将远东交易所、金银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以及九龙交易所四家证券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联合交易所,当初带领一众香港商人成立远东交易所的李兆福成为了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第一届主席,香港房地产、金融以及贸易正式走上了世界舞台。
但失去了制造业作为根基的香港,不得不走向市场贸易化,金融房地产化,创新以及科技等概念早在当初就远远的抛下了香港。在香港回归之前,香港跟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就已经占据了香港较高的GDP,政府的财政收入源也从当初的轻工业纳税变成了土地收入以及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税收,房地产开始逐渐把香港的经济活力消耗殆尽,制造业、新兴产业萎靡不振,香港人为了安居乐业便把所有钱砸在了房子上,无法带动内需,从此形成恶性循环,香港开始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说起香港的没落,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把矛头直指97年的金融风暴以及08年的次贷危机,97年的金融风暴摧毁了香港的房市,08年的次贷危机摧毁了港商在大陆的工厂。但这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都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香港的发展重心偏向于金融以及房地产,香港未来的发展之路在何方,只有随着时间推移才能得到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38.html